近日,红豆集团董事局主席周海江的管理创新著作《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》一书出版,这一凝聚其多年治企心血的力作以全球化的视角、中国化的探索、制度性的构建、前瞻性的思考,介绍了红豆如何探索建立优于西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,受到了业内外广泛关注和好评。
周海江的探索实践,不仅让更多人了解红豆模式,了解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,更是红豆集团60年发展中在管理上敢于创新、大胆创新,从而使企业在创新中腾飞,在聚变中跨越的一个缩影。
打破平衡,从“大锅饭”到“两条腿”
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于2000年11月考察红豆集团时,曾这样评价红豆的改革创新:“你们算是把国有企业的病看透了”,做到了“怎么有利于企业发展搞活就怎么搞。”
经过极左时代和大锅饭时代的红豆集团创始人周耀庭,眼见了不少国企由盛到衰的变化,深知大锅饭的弊病。所以他在1983年上任之初,就没有沿袭国企规矩,琢磨创新出一套能调动全体员工积极性的机制。当时,周耀庭时任港下乡荡上村党支部副书记,接到港下人民公社的调令接管港下针织厂(红豆集团前身)这个烂摊子,这个起步于1957年的作坊小厂,经历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风风雨雨,求生存,求发展。到1982年,年销售仅28.06万元,濒临破产:工厂几乎停产,工资发不出,仓库里堆满了尼龙衫、晴纶衫,大多工人赋闲在家。
面对困难周耀庭没有退缩,他的改革从打破大锅饭开始:让人人都坐“两条腿”的凳子,始终不能安稳,目的是企业坚决不能养懒人。1983年,企业对一线工人实行了质量计件工资制;1986年,企业推行了年终效益工资制,工人联产联质,干部联绩、供销人员联利、技术人员联效,企业效益与每个成员的利益紧密挂钩。同时定期进行民主考核,干部凭绩上或下,工人凭产品进或出。如果下岗干部3个月内没有单位聘用则退职,一下就打破了铁饭碗、铁交椅、铁工资的旧框框。这样干部工人的积极性和才干极大发挥出来,产品质量、产量大幅增长。
从1988年开始,红豆集团率先把市场运行机制引入了企业内部,实行了厂方与车间、车间与车间的内部银行结算制,各厂和车间独立核算、自负盈亏。生产经营上由从前的“亲兄弟流水账”变为“亲兄弟明算账”。当时很多人想不通,红豆坚持的是,“我们不能保护落后,市场经济中出现的问题一定要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来解决。”
到位的改革,给工厂带来了勃勃生机,全员效率大增。1987年,企业的第一幢办公楼投入使用,当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,四年翻了四番。到了1988年,厂里已经形成了织造、染色等六个车间,建立了一条龙的现代化流水线,工人近1000人。
焕发活力,从开放股权到独创“四制联动”
开放的股权,是红豆集团的一大创新。红豆的股份制开始于1993年。当时作为“苏南模式”代表的红豆集团顶着很大的压力,因为当时有人坚持认为搞股份制就是搞资本主义。但红豆人敢于改革,企业就是要打破旧的乡镇集体所有制。因为那时的乡镇企业,表明上说是乡镇集体人人都有,但是大家却感觉什么也没有。而实行股份制,让员工参股,员工对企业的关切度、关联度提高了,也就从根本上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。
很快,企业推出了“入股自愿,利益共享,风险共担,股权平等”的内部股份制,并用文件规定,所有厂长经理的股本金不得少于20万。这也是红豆的别出新裁,是红豆内部股份制与众不同的地方,当时不少厂长经理股本金不够,只好向亲友借贷。他们说,不仅把全部家产,而且把自己的事业和命运全拴在了红豆。结果是干部和员工全身心地投入,大家真正当家作主。
红豆的这一改革创新,在苏南地区率先突破了“苏南集体经济模式”存在的产权不明晰的发展瓶颈,使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,成为“新苏南模式”的代表。此后,红豆干部员工不断增量扩股,而作为集体股东的镇里每年拿走分红红利,股份比例不断减小,2003年,红豆由50个自然人持股,镇里不再持股,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革。产权的进一步明晰推动了企业更快速的发展。
在此期间,红豆集团又适时推出了降本堵漏的“效益承包制”和一、二、三级企业职责明确的“母子公司制”,再加上互相买卖、独立核算的“内部市场制”,集团的“四制联动”管理机制形成,产生了集团公司整体发展、“母强子壮”的效应。
1994年8月底,农业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全国乡镇企业管理科学座谈会,红豆集团在会上介绍了“四制联动”,收到与会者的关注与肯定,国务委员陈俊生、农业部副部长万宝瑞等领导对此给予高度评价,认为它是现代企业进行科学管理的成功范例,对国有企业也有重要借鉴意义。
民主管理,从回音壁,书记、总裁信箱到制度选人
在红豆,创新渗透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。到红豆的每个参观者都会发现,公司的每个车间都设置了“回音壁”,员工有意见或问题,甚至牢骚,都可以写。对“回音壁”上的职工留言,厂领导必须在第一时间给予回复和解决。如果因“留言”而受到不公正待遇,员工可以写信到书记、总裁信箱,直接向红豆集团党委书记、董事局主席兼CEO周海江说。
从总经理信箱到书记、总裁信箱,这个周海江1997年从美国企业学到的民主管理制度,在红豆已坚持了20年,并拓展成为包括“回音壁”、挖潜月合理化建议、监事会信箱等多渠道组成的员工沟通制度。“企业老总的大门应该随时向员工敞开。”周海江说,员工的情绪犹如火山下沸腾的岩浆,如果不能通过合理的渠道予以释放,这座火山早晚会爆炸。红豆集团设立立体式的员工沟通渠道,就是要给员工充分表达的权利,同时也让管理者了解到第一手信息。秉持这一理念,书记信箱的每一封信,周海江都亲自拆阅,并对员工反映的问题亲自过问,直到解决。
20年来书记、总裁信箱也有了不小的变化,一是来信数量少了,现在只有最初的五分之一不到。二是来信中建设性的内容所占比重明显加大。但是书记、总裁信箱的“蝴蝶效应”不容小觑,这些沟通平台,不仅畅通了红豆的沟通渠道,堵塞了企业的的管理漏洞,还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、向心力。
不仅如此,周海江还认为,衡量一个企业是否是现代企业,一个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它的高级职位是否是靠制度取得的。这是扎根基层的周海江对现代企业制度最透彻的理解,也是红豆集团治企的最关键理念之一。
经过不断改革创新,红豆员工向上流动的渠道畅通无阻。一线职工有星级员工评选制度,三星级员工通过免费上大学,全面提升综合素养,通过竞争上岗,进入车间管理岗位。大学生科员只要有能力、出成绩、出业绩,就能通过竞争上岗、制度选人向上流动,不断晋升。从车间主任到厂长、二级公司总经理、集团部长、总裁,一律采取公开竞聘。集团制定公正、公开、公平的“赛马”制度规则,唯才是用,外不避远,内不避亲,变关系导向为绩效导向,让真正的千里马既跑出速度,又跑出效益。
2004年,周海江成为红豆集团总裁,也是通过50名大股东三轮投票海选出来的,成为中国民营企业“海选”总裁第一人。周海江海选就任红豆集团总裁,标志着红豆向现代企业又迈进了关键性的一步。
探索超越,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
经过过年的探索创新,红豆集团已建立相对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,包括“边界清晰的多元产权制度、制衡高效的法人治理制度、体系科学的经营管理制度”,但是一直注重学习借鉴西方现代企业制度先进管理理念的周海江,近年来注意到:美国的安然公司倒闭、西方金融风暴,日本核泄露事故等等现象,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方现代企业制度在对待国家利益、公众利益上存在着明显缺陷,不能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。
如何避免中国企业重蹈西方现代企业的覆辙?红豆集团尝试把“党的建设”和“社会责任”融入现代企业管理,形成了“现代企业制度+党的建设+社会责任”的治理模式,有效突破企业管理的“天花板”瓶颈。在这一模式中,“现代企业制度”是基础,通过健全法人治理结构,协调所有者、经营者、劳动者关系,规范企业行为,激发内在动力;“党的建设”是灵魂,通过党建工作形成企业独特竞争优势,推动企业利益与国家、社会利益高度统一;“社会责任”是使命,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,优化发展环境,促进稳定和谐。一些专家学者称其为“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”。红豆的探索得到了中组部的高度肯定,2012年10月向全国推广了红豆模式。刘云山同志到红豆集团视察党建时,听完红豆这一理论的介绍后,称赞我们这个探索上升到理论层面,很好。
为何加企业党建?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,中国企业发展快速,难免会产生各种矛盾和问题,如何有效化解矛盾?党组织最善于做人的工作,能化解这些矛盾,使各方和谐统一。红豆集团从最初的一家微小企业发展成为中国500强企业,主要得益于党建发挥的政治核心作用,规范了企业的成长,激发了企业的内生动力。目前,公司股东会、董事会、监事会主要成员进入党委,所有子公司负责人全为共产党员,厂长、股东大会代表95%以上是党员。
为何加社会责任?企业不能只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,利润最大化,还要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。只有通过积极履行社会责任,进行自我约束,保证企业健康发展。多年来红豆以八方共赢为理念,积极履行社会,向社会捐款捐物超3亿元,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。
改革开放30多年来,中国之所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,跃居世界第二,书写了世界经济史上一大奇迹,正是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比之西方制度的优越性。红豆的创新实践,正是从微观上呼应这一理论。为了让更多人、更多企业分享红豆的成功经验,2017年,周海江治企心血力作,也是他多年在实践中探索企业发展模式的思考、实践——《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》一书出版。
“创新是企业的灵魂”。从实行计件工资制,到四制联动,到回音壁,书记、总裁信箱,到制度选人……再到探索超越西方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,每一次创新,都红豆人智慧力量的迸发,也使红豆在发展上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,企业始终走在中国民企企业的发展潮头。纵观60年的红豆发展史,更是一个企业创新的历史。周海江曾不止一次地强调,创新是企业自身生命力。红豆发展也生动地诠释了这一观点。